硕士男打造精英人设,5年骗取情人1100万,宁坐12年的牢全转给老婆
01
上周法院宣判的那个案子,说出来能让好些人惊掉下巴。一个戴着眼镜、说话文质彬彬的硕士,硬是把自己包装成手握特殊资源的 “精英”,5 年时间从情人手里骗走 1100 万。最绝的是,警察找上门时,他一分钱都没留,全转给了老婆孩子。法官问他后不后悔,他梗着脖子说 “钱给家人花了,值”,最后领了 12 年刑期。
这事儿得从 2017 年说起。被害人李女士在一次行业论坛上认识了张某,对方递过来的名片印着 “某央企战略发展部总监”,谈吐间全是 “顶层设计”“资本运作” 这类词。李女士自己开了家小公司,正愁没资源拓展业务,一来二去就对这个 “青年才俊” 动了心。张某也挺会来事,今天说帮她对接某部委项目,明天又聊上市公司并购,偶尔还送点大牌围巾、手表,出手阔绰得不像普通上班族。
02
感情升温后,张某开始 “讲故事” 了。先是说有个 “内部消息”,某能源项目马上要获批,投入 100 万能翻三倍,但名额有限得托关系。李女士想着能赚钱又能帮男友的忙,二话不说转了 100 万。过了俩月,张某又愁眉苦脸地说,项目审批卡壳了,得打点关键人物,不然之前的钱全打水漂。李女士这时候已经陷得深了,又凑了 80 万给他 “打通关节”。
就这样,张某的借口越来越多:“要竞标一块地皮,保证金差 200 万”“领导出国考察,得准备点‘伴手礼’”“我妈重病,急需手术费”…… 李女士前前后后转了 20 多笔钱,从最初的几十万到后来的上百万,自己公司的流动资金都掏空了,还向亲戚朋友借了不少。期间她不是没起过疑心,可每次张某都能拿出 “项目批文”“合作协议” 来安抚她,虽然那些文件后来证实全是 PS 的。
03
直到 2022 年夏天,李女士公司资金链彻底断了,催着张某还钱。张某开始玩消失,电话不接微信不回。这时候李女士才幡然醒悟,报了警。警察一查,哪有什么央企总监,张某就是个普通公司的职员,月薪刚过万。他所谓的 “项目”“关系” 全是编的,骗来的钱除了少量用于维持人设,剩下的全转到了他老婆的银行卡里,还在北京郊区买了套房子,写的是他儿子的名字。
展开全文
法庭上,张某的老婆哭着说自己不知情,可银行流水明明白白显示,她不仅接收了大额转账,还用这些钱买了理财产品。最讽刺的是,张某诈骗期间,还以 “夫妻共同财产” 为由,跟李女士签过一份协议,说等项目赚钱了就给她买套别墅。现在想来,这大概是他为了稳住对方,编出的最荒唐的谎言。
04
法官最后判了 12 年,罚金 10 万。有人觉得这惩罚太轻,1100 万换 12 年,平均一年不到 100 万。可懂行的都知道,诈骗罪数额特别巨大的量刑上限就是 15 年,12 年已经不算轻了。问题是,李女士的钱基本追不回来了,房子在孩子名下,理财产品也早就套现花光了,她现在不仅要背负巨额债务,还得面对公司倒闭的烂摊子。
这事儿里最让人膈应的,不是张某的贪婪,而是他那种 “我骗外人的钱给家人花,我是英雄” 的逻辑。他在法庭上还说:“我没乱花一分钱,全给老婆孩子留着了,她们能过得好,我坐牢也愿意。” 这种扭曲的 “责任感”,简直是把无耻当光荣。
05
说起来,这类 “精英人设” 诈骗案这几年真不少。前阵子上海还有个案子,一个大专生伪造哈佛博士学历,冒充金融分析师,骗了三个女友近千万。他们都抓住了一点:有些人太迷信 “光环”,觉得对方学历高、职位牛,就一定靠谱。其实啊,真有本事的人,哪用得着天天把 “资源”“关系” 挂在嘴边?那些动不动就说能帮你赚快钱、走捷径的,十有八九是挖好坑等着你来跳。
李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说,她最后悔的不是赔钱,是自己太轻信 “硕士”“总监” 这些标签,忽略了基本的常识 —— 哪有那么多稳赚不赔的项目?哪有谈恋爱才几天就张口借钱的 “精英”?说到底,贪心和侥幸,才是骗子最趁手的武器。
这案子也算给大家提了个醒:天上掉馅饼的时候,先想想地上有没有陷阱。真遇到自称 “有特殊渠道” 的,不妨多问几句具体细节,比如公司地址、项目编号,但凡支支吾吾的,赶紧拉黑走人。毕竟,保住口袋里的钱,比幻想一夜暴富靠谱多了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