部分医生降薪30%,医患双方安全感都受冲击

Connor 欧意交易所 2025-11-14 7 0

文丨布丁

医生降薪这两年不算什么新闻了,媒体最近的一篇报道,又让这个话题引发热议。

《经济观察报》采访了几位医生,其中,重庆一家县医院的普外科主治医师,降薪幅度为30%;西部某省级儿童医院的医生,今年工资比去年降了三分之一;华中地区一家大型三甲医院的科主任,所在科室绩效基数比上个月少了3000元。

整体数据看上去更直观。今年6月,市场研究机构华医网发布的《医疗人才2024年薪资及就业调研报告》显示,参与调研的医务人员2024年薪酬下降的占比达57.9%,相较于去年调研报告中“37%的医务人员薪酬下降”增加了20个百分点,薪酬下降呈扩大趋势。

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工资构成,通常包括基本工资、绩效奖金和津贴补贴三部分,以前两者为主。基本工资与绩效工资占比大致“三七开”或“四六开”,绩效工资占大头。其中,基本工资由工龄、职级和岗位等决定,绩效工资则由医院分配给科室,科室再根据工作量、职级等分配给医生。

从多地医院医生的反馈看,这两年降的主要是绩效奖金,少三分之一是常态,“腰斩”的也不在少数。《经济观察报》报道中提到,降薪后有医生发牢骚说,“这个工资养不起家了”。一个月前,广西某医院科室7名医生中,4人下班后穿上外卖骑手服,曾在社交平台上掀起波澜。

近六成医务人员降薪,一些医生被逼到下班后兼职送外卖,为何会发生?当医生不再是让人羡慕的高薪职业,他们还能安心给人看病么?

1

病人减少,是医务人员薪酬下降的最直接原因。这包括两方面的因素,一是现在很多人挣钱难,能不去医院就不去;二是某些特定科室,比如妇产科和儿科,由于出生率下降,病患大幅减少。

部分医生降薪30%,医患双方安全感都受冲击

在南方某三甲医院,骨科副主任医师月收入超过2.5万,而儿科主治医师年薪仅12-15万。上文提到的西部某省级儿童医院,产科单个月的新生儿要比去年同期少100多个。

展开全文

在一些地方,由于大型医院的存在,导致小医院患者资源被大量分流,收入也难以保障。在某地级市,3家三甲医院吸收了70% 的患者资源,周边县级医院门诊量下降 40%,只能靠急诊和慢性病患者维持运营,“科室每月营收不够付水电费,绩效自然无从谈起”。

医保控费,也被认为是导致医生收入下降的原因之一。以DRG(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)为代表的医保支付改革,目的是为优化医保基金使用效率、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。但在实际操作中,为控制费用超标,许多医院将超标部分分摊到责任科室,扣减相关人员绩效工资和奖金。

不过,国家医保局去年4月专门发文,驳斥了将医院亏损归因于以DRG为代表的支付方式改革的说法。国家医保局在文章中提到,医院求大求全建大楼,是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
国家卫健委2025年统计公报显示,全国公立医院负债总额突破2万亿元,超43%的三级医院资产负债率超过 80%。不断修建新院区和大楼,公立医院早些年的盲目扩张,导致他们债务缠身,不得不降低医务人员工资用于还债。

一些医院在内部管理上也问题重重。按国家倡导的“541”政策,即薪酬分配制要求临床一线绩效占比50%,行政后勤不超过10%。但有的医院行政后勤人员占比高达40%,且绩效几乎和临床医生持平,收入分配极其不合理。

医生收入持续下降造成的后果,必然是医院越来越留不住人才。对患者而言,也担心医生因收入低,不好好给人看病,影响医疗服务的稳定性。但怎样才能保障医生收入呢?

部分医生降薪30%,医患双方安全感都受冲击

2

此前,医保基金周期回款过长,医院需要预付治疗费用,是导致现金流紧张的原因之一。目前,国家医保局正在通过即时结算改变这一现状,尽量压缩回款周期,缓解医院的资金压力,让医院能及时发放医务人员的绩效。

但如果医生的报酬,与医院的营收高度捆绑在一起,随着医院收入下降,医生降薪是不可避免的。医保控费改革,在一定程度上堵住了医生靠多开药、多做检查来增收的口子。本来患者经常抱怨,“排队两小时,看病3分钟”。如果医生工作量没有减少,收入又逐年降低,还愿意尽心尽力地给患者看病吗?

医生也是普通人,也要养家糊口,不能指望他们一边担心钱包,一边对患者关怀备至。如果伴随医生降薪的,是整体医疗质量的下降,那这个代价将是广大患者来承担。

好消息是,今年卫健委明确提出公立医院将全面推行年薪制改革,改变医生“多劳多得、绩效为王”的收入模式。年薪制旨在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,将医生收入与医疗质量、患者满意度、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等指标挂钩。

一些地方已经有相关探索。比如河北省2023年5月宣布,将在当年底全省省直公立医院和一半的市级公立医院等,落实党委书记、院长年薪制,由同级财政负担。

对普通的公立医生来说,年薪制要保障他们的收入水平,前提也得有财政兜底。然而,2022年《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》数据显示,平均每家公立医院收入中,财政拨款占比在2017年、2018年、2019年分别为9.24%、9.54%、9.69%,这意味着,超过九成收入需要靠公立医院自己去创造。这种情况下,公立医院要回归公益性就比较难;医生的报酬,也很难跟医院创收彻底脱绑。

不管怎么样,让医生的劳动能获得体面的收入,不仅事关医生群体,也关乎公共利益。医生不必为生计忧虑,专注于医疗本身,患者才能放心让医生看病。

评论